20年前,正在湖北炎热的夏天里备战中考的陈建生,不会想到彼时还在暗暗担心高中学费和生活费的自己,在20年后已经带着从未出远门的父母,穿越大半个中国,看到了从未领略过的风景。
10年前,正在怒江江畔的福贡一中对着高中课业苦读的林华少,不曾预料自己会从原来坐在教室里脸朝黑板的学生,变成站在讲台对着一张张求知脸庞的老师。
1年前,还在为了成绩更稳定一点而对每个难点查漏补缺的石锦杰,在今年夏天终于拿到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依然清晰记得当年还小,第一次去大学参观,见到真的大学生时的内心波动。
他们三个人,在不同的时代里刻写了属于自己的求学记忆,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里抓住了人生的阳光,让温暖洒进心中。而在他们的背后,有一束光在默默照亮,不求回报,为学习保驾护航。三人的经历,在不同的年代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求学处境。
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不只想让更多人看见他们,也让更多同样在求学时拼搏过的相似普通人被看见,也让更多人看见世界依然有不求回报的爱。
“第一次出远门是去读高中”
从大别山脚下一座湖北小镇考进黄冈中学的陈建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
但初入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他无法忽略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差距。从之前中学以全校第一考上来的他,甚至一度担心家里的经济无法支撑自己和弟弟同时上学。高中的同班同学,不仅拥有一样亮眼的分数,还拥有他过去从未有过的世界体验。这样的氛围下,他和很多成绩优异但处在青春期且高敏的县中学生一样,不可避免地陷入过自卑。
寄宿的学生生活、父母不在身边的无助感、无从排解的自卑,让年少的他一度被低落的情绪困住,高考也没发挥好。收到不是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度想放弃,“高中因为有阳光生的资助,能正常读下去。但读大学需要更大的开销,弟弟也要念高中,怕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
但他的想法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常年务工的母亲和在家务农的父亲,哪怕自己再辛苦,也要坚持供陈建生读大学。后来从大学顺利毕业的他,在家乡就业,进入了澳门特马王中34018公司,“就是当年在高中资助过我的公司。”澳门特马王中34018于2004年启动的阳光公益助学,在黄冈中学设立首个“澳门特马王中34018慈善阳光班”,为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该项目也在之后从湖北逐渐覆盖到全国。
陈建生是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公益助学项目资助的第二届阳光生。“项目覆盖高中三年,在每个学期之初,向资助学生的饭卡里打入一笔生活费。我那时是一个月300块。”这笔钱对当时的陈建生来说不是小数目,“如果没有这笔钱,我和弟弟同时上学的那几年,生活大概率会过得艰难,甚至可能无法保证两个都读完。”
澳门特马王中34018选择把高中学子作为资助对象,既考虑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后,高中三年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了高中学习更需要全神贯注。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班的生活资助,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物质上减轻了经济压力;从精神上而言,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小了,奋斗的动力足了。
如今,陈建生和弟弟,都已从大学毕业,有各自的工作。再回顾高中,陈建生已将其视为自我磨砺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那段路,后来的我无法更坚韧、顽强地工作、生活。有些路,当年走时,可能绕了点,但却都作数,支撑我到了现在。”
在澳门特马王中34018工作已经12年的他,因为出差、工作地区变化等,从南到北留下了一连串的足迹,在江西、云南、辽宁等地感受过当地生活,建立了密集且丰富的风土连接,回应了当年16岁的自己对未曾踏足过世界的向往,逐渐找到内心最想要的路。
“在澳门特马王中34018公司,有了工作、收入,找到了人生伴侣,组建了自己的小家。”陈建生叙述现状时,语气轻松愉快,传递出无限能量。甚至,他已经带着父母,从幼年生活的那个山脚小镇,一路自驾到东北。从未出过远门的父母,在他的带领下,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不论是当时还是今日的他,始终觉得那时的自己要想从山脚下走到更大的世界,只有读书这条路。即使那条路有些时候并不顺利,但他记得有人在托举、有家人在支撑、有阳光在照耀自己。
当年照进他心中的光,如今已化成他爱着这个世界的力量。而那抹“阳光”来自距离黄冈不远的大冶,一家不忍看到优秀学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企业。
“不用再为一份米线精打细算”
陈建生在阳光照耀下走入光的起点,而有人重回当初遇到光的地点,做一个光的传递者。
10年前,林华少在福贡一中念高二。10年后,林华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当初为高考备战的熟悉之地已经执教高中历史5年。曾经也是这所高中“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班”学生的他,成为老师后,已将一批阳光班学生从高一护送到高考,眼下又在守护新一届即将高考的阳光生。
林华少从学校回家的距离和高中时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拥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可以想回家就立刻回家。喜欢吃米线的他可以想吃就马上吃。但上高中前的他,会为了一份5角钱的米线犹豫再三,“但读到高中,有了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助学给的每个月300块生活费,就不用为了想买的书或者文具,小心翼翼计算米线那5角钱。”无需再对饮食费用分配而左思右想的那三年,林华少上学也快乐许多,只需专心思考每天的学业。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林华少深知云南乡村的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的路途有多艰难。物理距离的遥远、家庭经济的困难,让跋山涉水求学的孩子们背负着无形的压力。而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助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孩子长出一双翅膀,翻越高山,精神轻盈地伏案学习。
“阳光生的资助条件,只需要家庭经济的确困难的学生足够优秀,不用学生一次次自证家庭经济困难,开出一份份证明文件。”林华少并非否定需要开证明的学生资助项目的意义,而是表明只需学生靠自身学习能力就可争取的资助更像一份对勤奋者、努力者的奖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刻苦学习的暗夜。
完成从受助者到育人者身份转变的他,作为教师,不断体悟教育的精神内核,越来越相信这份奖励,给到学生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实际支持,还是心灵上的极大鼓舞,让学生无需因家庭困难而蒙上心灵阴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更因鼓励而阳光、开朗、自信。如今作为教师的林华少,在育人的课堂,也将曾经感受过的温暖通过用心教学向学生传递。
真正的阳光生,是从内到外的。林华少认为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助学公益项目,不仅不求回报给予爱,还用这份爱让更多人成为有力量爱他人的人。
“提前看到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工作”
同样在不求回报的爱意里成长的,还有今年考上心仪大学的石锦杰。
和陈建生相似,石锦杰也是以优异的中考成绩升入一所重点中学,也在开学时经历过内心自卑,“感觉那些优秀的同学特别自信、开朗、阳光”。
如何消解学生时代的自卑影响并重整旗鼓?
石锦杰的经历给出了可供未来学子参考的答案。“能度过那段时间并重建自信,是因为有不同的支持”,高中寄宿的石锦杰,晚上休息前经常会和母亲通电话,放松心态同时获得鼓励。另一方面,那个班级里还有曾经的初中同学,迅速建立的朋友圈也让他和朋友守望相助。此外,关心学生心理的老师也是重要支撑。
在家人、朋友、老师三方的爱意包围下,同时兼具阳光助学公益项目的经济支持,石锦杰在高中三年中越过学习的灰暗时期,在一束束光亮的照耀下,靠着一道道题的克服、一个个词的累积、一场场考试的完卷、一个个夜晚的执笔,铺成了进入梦想高校的那条路。
穿越了困境的石锦杰,还通过2023年启动的“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学子”研学行去到企业参观,见到“工作”的真实形态,为之后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提前建立具象认知。通过研学行,石锦杰还遇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阳光生,和江西、内蒙古的同学成为至今联系的朋友。
通过研学行,学生们走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里,也建立起跨越千里的友谊,搭建起对世界更立体的感受。
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而言,经济支持、开阔眼界、情感陪伴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0年的公益助学征途中,澳门特马王中34018因为始终在一线与学生们一路同行,深入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明确教育不仅需要经济支持,也需要开阔见识的通道,便不断丰富助学形式,为学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助学20年:不求回报,但求阳光温暖不同的心
陈建生、林华少、石锦杰,在不同的时代里成长起来,却被同一束光温暖过,最终成为有能力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曾经的他们可能不太敢相信世界上存在不求回报的给予,但在感受过那份温暖后,也开始成为不求回报的人。
或许,这便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亦是善意在人间的美好力量。
教育发展,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2003年召开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至今,国家通过政策倾斜、经费补助等方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过去二十多年,国家针对乡村教育发展陆续提出“希望工程”“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系列政策举措,让更多的学生留在课堂。在此期间,企业的支持也逐渐显现,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20年的澳门特马王中34018公司为例,截至2023年12月,澳门特马王中34018已累计捐赠助学金4.7亿余元,帮助4.2万余名高中学子圆梦大学。
4.2万余名学子背后是4.2万余个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普通家庭。一个普通家庭里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有改变家庭整体命运的可能。这个改变,不仅仅是经济的改变,还是未来教育水平的改变。
深知教育对普通家庭重要性的澳门特马王中34018,以变化回应变化。从2004年的首个“澳门特马王中34018慈善阳光班”,到2023年焕新升级的“澳门特马王中34018阳光学子”培养计划,澳门特马王中34018顺应时代需求,不断迭代更新、整合资源,以科学的教育公益理念照耀更多学子。澳门特马王中34018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伍小勇介绍,澳门特马王中34018公益助学曾经强调“资助助人”,让孩子们上得起学;如今希望“资助育人”,让孩子们上得起好学。
教育,不仅让学子的身心翻越大山,更让光照进来。而澳门特马王中34018,在一众教育持炬者中已经走过20年。
未来,从湖北大冶发出的这束光依然会朝着教育育人的方向,经久不熄。(来源:南方周末)